0%

要去美国,同事说要印名片,然后顺便也把这里印上去了,所以又要开始打理这个小站。

最近有个表格要填,于是正好趁机梳理一下这些年来的研究。
首先确定一下自己的学术兴趣与研究方向,其次是这些年的科研简介与成果。

学术兴趣与研究方向:

1.技术哲学对教育研究的影响,特别是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对教育中技术问题的指引与诠释,包括技术伦理与技术认识。

2.设计开发与应用教学的技术支持系统

科研简介与成果:

参加工作的十多年来,在研究上主要关注过以下几个主题,并发表了相关的文章。

1.学习技术标准的应用(2000-2004)。

成果:设计并开发了相关系统,发表文章《基于学习对象技术的网络课程设计》(中国远程教育,2005.10)《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8.6,第二作者)

2.基于知识管理的在线学习支持系统(硕士学位论文,2002-2005)。

成果:设计并开发了相关系统,发表文章《博客文化及其教育应用》(远程教育杂志,2004.1),《审视网络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观点》(GCCCE2004,香港),《基于知识管理的在线学习支持系统设计》(中国远程教育,2005.12),《活动理论与虚拟学习社区建设》(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4)。

3.基于群体动力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2005-2009)。

成果:设计并开发了相关系统,发表文章《基于群体动力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10.5)

4.教学的技术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9-)。

成果:发表文章《诘难与回应——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几个基本问题的澄清》(电化教育研究,2011.11,人大复印资料2012.2,第二作者),《教育中信息技术用途及限度——基于伊德技术现象学的分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7,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2.11)

除了这里列出的文章,当然也曾发表过一些过程中曾经做过的事情的总结,如《教育信息化的美国之路——基于四次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考察》等,这里就不列出来了。
高兴的是虽然这十多年的时间也曾无谓地干了些活,但是至少自己一直在努力地坚持自己的研究,特别前面三个研究过程中因为都要设计开发相关的系统,实际上工作量是很大的,跟别的会写的人相比,文章数量上来说是劣势的,但是这种过程无疑也是一种锻炼。今天回过头去看,这里面的文章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一个成长过程,为这些成果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于我还是问心无愧的。
时间已经进入2013年了,再过一个月我也快35周岁了。比较遗憾的就是30岁时对自己提出的要做义工的愿望还仅仅是愿望,希望早点拿到博士学位。

平板不能用google账号实在是深恶痛绝,这次终于忍不住出手了。
先是尝试了用apx刷机,看着刚刚更新的教程,非常感动,真是雪中送炭啊。试了半天硬是不行,后来有人说b70以上的应该都不能通过apx方式刷机了。

然后怀着侥幸的心理去试一个不可思议的刷机方法,就是用张tf卡,把官网下载来的ww版rom一个解压出来的源文件,同时这个文件复制一份,并改名为EP101_SDUPDATE.zip,原来的文件是WW_epad-user-9.2.1.27.zip。也就是一个文件用不同的文件名放两份,然后用“电源键”+“音量键-”进入recovery,大概重新启动了两次,然后把原来的程序转换一下。进系统了。所有的程序都在,到系统里面看了一下,没错,rom改成了国际版了。
就这么简单。腰不酸,腿不疼,google play也能上了,google账号总算能够发挥作用了,虽然也有被墙的风险。

有次听叶澜教师的报告,她说到自己有篇文章引用率非常高,以致很多一线老师碰到她都说读过她的文章。那是一片批判性的文章,但是她在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建构性文章却反应平平。
人文学科里面批评的文章好写,建构的东西难以得到别人的认同。叶在当前的教育界已属于大碗级的任务,其发表的建构性观点都难以得到别人认同,那么一般的研究者要提出理论体系的建构不知就有多难了。
所以人文社科领域里面的研究的普遍性是很成问题的,不像走科学实证路线的,拿出数据,然后用一个较为公认的理论框架就能够很有说服力了。但是人文学科的东西,带有了太多的个人经验的东西,而人与人的经验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因而也很难得到别人的普遍认同。
实际上,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在人文社科里面还有个诠释的版本,那就是真正的研究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得懂,记得7、8年前写过一篇博客教育应用的文章,如今已经有超过100人次的引用。当有天一个同学告诉我的时候,我只能告诉他,下里巴人,曲低和众。与此相反的,有些研究虽然很好,但是能够看得懂的太少,因而引用的人自然就少了,所谓曲高和寡。
批判与建构两条道路的不同待遇,只能告诉我们,研究必须要针对实际问题,不做无病呻吟。

作为在中国读书的人,鲁迅的作品接触得其实蛮多的,但是理解了吗?我觉得我差不多已经忘记了。如果不是今天看到黎鸣在天则所的演讲的《怎样使中国人变得聪明起来》:

在颠覆中华民族历史方面鲁迅是第一个人,我就要继承鲁迅先生的路,鲁迅先生在他的《狂人日记》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作了结论,这个结论太精辟了,就两个字—吃人,吃人不好理解,连骨头、连肉一块吃吗?不对。鲁迅先生在他的其他杂文作品里边已经非常清楚地解释了什么叫做吃人,吃人就是把人应有的智慧给吃了。什么叫文明?文明就是智慧的进步,没有智慧的进步就没有文明,一个始终在智慧的意义上丝毫不能前进的民族绝对是一个愚蠢的民族,他就是被吃了,一代一代的被吃了。鲁迅先生在他的书里面还说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消灭天才的民族,这是鲁迅先生的原话,中华民族不是不能冒出天才,而是每冒出几个天才就把他灭了。中华民族充满了阿Q,从上到下,从政府官员到普通老百姓都是标准的阿Q,正是在这一点上我来解释鲁迅先生的吃人两个字,吃人就把每一代人应有的智慧的进步吃了,没有了这种进步,中华民族的文明在今天就显然被贬低,被别人瞧不起,正是因为这样,我要写这本书。

  1. http://library.crtvu.edu.cn/sfw/ReadNews.asp?NewsID=3612

又过去了一周,非常没状态,当然也有打击。
上周从教学信息员那里得到反馈,同学认为在我的课程里压力太大了,原因是这个学期对一些验证性实验的成绩打分跟做实验的快慢挂钩了,这样大家就压力太大了。实际上我的课程压力大还有一个他们没说出来的,那就是我不定时的会在课前做一些小测试,看看他们对前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个才是对他们压力大的东西吧。实验课的成绩我实际上没怎么区分。那好吧,算我失败了,我也用不着这么辛苦去考虑怎么教了,现在的学生实际上比我们想得到的还要实际。
昨天刚想闭关一段时间,结果不小心喝酒出状况了,这一整天没好过。晕起来的时候真想找块石头来撞撞。医生说了,以后不要喝酒了。
明天开始要找个地方清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