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在葡萄树下,看着那一串串成熟的葡萄说,那是酸的
人类拿了把梯子摘了颗葡萄尝了尝说,你骗人
小蛇好不容易来到了北极,冻僵之前骂了句,这操蛋的冷
一对小情侣来到了南极,看着一片冰雪美景说,我们结婚吧
以前的人说,月亮很冷的,不过里面住着个美女
老美派了个I’m strong的型男上去,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嘛
以前的人一到夏天就幸福地吃起了西红柿
现在的人一边吃着西红柿,一边迷茫地说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技术没什么了不起
它只不过改变了我们的想法而已
狐狸在葡萄树下,看着那一串串成熟的葡萄说,那是酸的
人类拿了把梯子摘了颗葡萄尝了尝说,你骗人
小蛇好不容易来到了北极,冻僵之前骂了句,这操蛋的冷
一对小情侣来到了南极,看着一片冰雪美景说,我们结婚吧
以前的人说,月亮很冷的,不过里面住着个美女
老美派了个I’m strong的型男上去,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嘛
以前的人一到夏天就幸福地吃起了西红柿
现在的人一边吃着西红柿,一边迷茫地说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技术没什么了不起
它只不过改变了我们的想法而已
早上还躺在床上,母子俩在那里讲什么我没注意到,大概是叫木木多吃素菜吧。结果就听到木木在振振有词地说:妈妈,你知道春天主什么吗?春天主肝,所以春天要多吃荤菜,少吃素菜,吃素菜会长脂肪的。
木木妈妈大笑地走出去,我还听到他在那里说:真的,我是从养生堂里看来的啦,婆婆看了里面的节目糖尿病都治好了。
真是鬼话连篇,一点都不像我。
最近需要策划一套《数字公民教育》教材,国内似乎还没有同题教材,所以很有挑战性。
难点:
1.国外公民教育体系的甄别与借鉴。国外的数字公民教育起步比较早,因而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数字公民教育资料,但是存在的问题就是系统性不是很强,同时有很多内容也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如何借鉴这些成果并生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内容是首要任务;
2.与现有教育内容的区别与联系。数字公民教育与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与说得比较多的信息素养、媒介教育等的区别与联系;
3.教法问题。数字公民教育不能止于纸上谈兵,那么该如何实施?
现有资料:
数字公民网里的reps是一个比较好的框架,iste里的学生标准也可以参考,当然21世纪技能的参考性也很强。
工作方法:
首先,通过发散性的方法,列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有可能包含的所有内容;
其次,把上一步的结果进行重新归纳,这一步可以参考现有的框架;
再次,用框架作为基点把所有想到的内容重新归类,同时补充新的材料;
最后,列出一个多级列表,并初步考虑了适用年级。
一个初步的结果:
课程模块 |
课程内容 |
内容分解 |
水平等级 |
一.交流 |
1.交流方式
|
a. 了解人类的多种交流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交流方式与人正确交流 |
3(上) |
b. 了解多种数字交流方式 |
3(上) |
||
c. 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与人交流 |
3(上)3(下)4(上) |
||
2.发送email
|
a. 了解email的各个部件
|
3(上) |
|
b. 编写简单的email
|
3(下) |
||
c. 识别高效的email与低效的email交流
|
4(上) |
||
d. 编写复杂的email,包括附件等
|
5(上) |
||
e. 高级email使用,回复全部、转发等
|
5(下) |
||
f. 识别不同类别的email,不同的发送对象与发送目的 |
4(下) 5(上)5(下) |
||
3.文本消息
|
a. 认识到文本消息作为一种交流方式 |
3(上) |
|
b. 对不同的交流对象的正确编写文本消息 |
4(下) 5(上)5(下) |
||
c. 认识到文本消息一经发送不可撤销的特点 |
3(下) |
||
d. 能通过文本消息介绍自己 |
4(上) |
||
4.网络礼仪 |
a. 通过网络感知他人的存在 |
3(下) |
|
b. 知道在网络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
4(下) 6(上)6(下) |
||
c. 发布别人的图片需要征得他人同意 |
3(上) |
||
d. 对自己发布的图片与视频要能够正确描述 |
5(下)6(上) |
||
e. 对拍视频并上传视频到网络要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 |
6(上)6(下) |
||
5.网络欺凌 |
a. 理解什么是网络欺凌 |
3(上)3(下) |
|
b. 让学生理解网络欺凌的后果是什么 |
4(上) |
||
c. 让学生明白遇到网络欺凌应该怎么做 |
4(下) 5(上)5(下) |
||
d. 不能成为网络欺凌的看客 |
5(下)6(上) |
||
e. 学生应该能够对网络欺凌做出评价 |
6(下) |
||
二.信息素养 |
6.搜索策略 |
a. 给学生介绍一些恰当的网站 |
3(上) |
b. 使用简单的目录列表与搜索引擎 |
3(下) |
||
c. 了解不同的网站具有不同的搜索特点 |
4(上) |
||
d. 了解关键词概念 |
3(上)3(下) |
||
e. 通过关键词来定位信息 |
4(下) 6(上)6(下) |
||
f. 通过多次关键词来逼近需要的信息 |
6(上)6(下) |
||
g. 使用高级搜索选项 |
4(下) |
||
h. 发展高级的搜索策略 |
5(下) 6(上)6(下) |
||
i. 了解在线黄页、数据库与搜索引擎的区别 |
5(上) |
||
j. 使用布尔条件进行搜索 |
6(上)6(下) |
||
7.评价网站 |
a. 意识到不是所有的网站都能相信 |
3(下) |
|
b. 讨论什么样的网站才是好网站,值得相信 |
4(上)4(下) |
||
c. 对老师提供的不同网站进行浏览并评价 |
4(下) |
||
d. 意识到不同网站有可能提供类似信息(可以相互印证) |
4(上) |
||
e. 能够识别不同的域名 |
5(上) |
||
f. 学会评价不同网站提供的类似信息 |
5(下) |
||
g. 学会用权威性、准确性、覆盖领域、网站目的、客观性与潜在访问者等方面来评价网站 |
5(上)5(下) 6(上)6(下) |
||
8.组织信息 |
a. 熟悉不同的组织信息的方法 |
3(下) |
|
b. 学会如何追踪特定网站的信息(书签,rss) |
6(上)6(下) |
||
c. 使用在线书签,并通过网络分享书签 |
5(上)5(下) |
||
d. 在线做笔记与批注 |
5(下) |
||
9.版权与下载 |
a. 了解常用图片分享网站 |
3(下) |
|
b. 知道网络知识共享的特点 |
4(上) |
||
c. 当使用来自网上的信息的时候,要主动标记出处 |
4(上) |
||
d. 了解知识产权的一般意义 |
4(下) |
||
e. 能够区别下载与盗版的行为 |
5(上) |
||
f. 定义剽窃行为 |
5(上) |
||
g. 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别人的创造的知识,并作规范的标注 |
5(下) |
||
h. 了解剽窃知识产权的伦理含义 |
5(上) |
||
i. 了解版权问题 |
5(上) |
||
j. 学生了解版权的不同应用情形 |
5(下) 6(上)6(下) |
||
k. 理解并应用版权友好的协议 |
6(上)6(下) |
||
三.网络安全 |
10.一般的安全知识 |
a. 学生需要了解如果有陌生人联系他,需要告诉家长 |
3(上) |
b. 学生理解密码的功能 |
3(上)3(下) |
||
c. 学生需要了解除了家长与教师不能跟其他人分享密码, |
3(下) |
||
d. 学生需要了解不能在网上回答关于个人信息的问题 |
3(下) |
||
e. 理解垃圾信息 |
4(上) |
||
f. 学生理解色情短信的危险 |
4(下) |
||
g. 学生理解哪些信息可以在网上共享 |
4(下) 5(上)5(下) |
||
11.权力与义务 |
a. 把使用网络技术作为一种特权来看待,其背后必然要恪守一定的义务 |
4(上)4(下) |
|
b. 明白使用网络是有限制的 |
6(下) |
||
12.隐私与数字足迹 |
a. 学生理解隐私的概念 |
4(上) |
|
b. 学生理解数字足迹的作用 |
4(上) |
||
13.网络广告 |
a. 能够识别弹出窗口意味着广告 |
3(上) |
|
b. 能够了解网络广告只是为了说服购买 |
3(下) |
||
c. 能够主动忽略各种网络广告 |
3(下) |
||
d. 能够识别网络内容的广告意图 |
4(上) |
||
e. 能够识别网络广告投递的目的性 |
4(上) |
||
f. 能够识别更加隐蔽的广告形式 |
6(上)6(下) |
||
14.色请与暴力内容 |
a. 学生碰到让他们不舒服的信息要立刻关闭并告诉家长 |
3(下) |
|
b. 理解什么是合适的内容,什么是不合适的内容 |
4(下) |
||
c. 理解色情与暴力文学的潜在危害 |
5(上)5(下) |
||
四.网购 |
|
a. 理解网络购物 |
4(下) |
b. 了解在线购物的优缺点 |
5(下) |
||
c. 成为一个精明的在线卖家 |
6(上)6(下) |
||
d. 理解购物网站的条约 |
6(上) |
||
五.健康 |
|
a. 学生要注意太长时间使用数字设备是不健康的 |
3(上) |
b. 调整耳机的音量以免伤害听力 |
3(上) |
||
c. 避免长时间坐在电脑前面 |
3(上) |
||
d. 意识到适当地中断技术是必须的 |
3(下) |
||
f. 保持数字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平衡 |
4(下) |
昨天到宁波,发现邵逸夫的老家就在不远处,于是休息了一会儿就去勤勇村看看。宁镇公路刚好在修地铁,所以原来蛮宽的路就有点挤,当导航提醒勤勇村到了的时候,发现目的地在路对面,而路中间是地铁工地,所以又多跑了一个多公里到一个缺口的地方转回来。
运气比较好,一进村第一次停车的地方就是邵氏康乐园,在那里问了一下路,一个大叔指了个大概,我就往那个方向走去。走了有点久,碰到了一个小学生又问了一下,这次这个小学生很热情说我带你过去吧。路上我顺便问了他那里的情况,平时能不能进去。他说平时有人就可以上去。
邵逸夫的故居在老邵家3号,比较普通的农村房子,房子一点都不显得大。当然没人在屋里,我就在外面拍了几张照片就回来了。
一直想为图书管理系统中添加一个自动扫描条形码的功能,今天看到了google的Zxing似乎蛮好的,就拿过来试试,发现解码效果不错。但是要使用电脑的摄像头还要使用aforge这个开源组件,这个组件功能很强大,当然我只不过是通过视频来抓取图片,以作为Zxing的处理做准备。实际上aforge有很多机器学习,手势识别的功能,我这样拿来用真是大材小用,有空研究一下它的用法。
“转向”在哲学里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词,如“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都意味着哲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转变。与此相比,当前说教学研究出现了技术转向是缺乏足够的证据的,但是我们更愿意使用“转向”一词来唤起人们对教学研究中的技术问题的关注,进而引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的路向。在我们看来,教学研究的技术转向将会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一种趋势,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教学研究的技术转向将牵引着教学研究者把教学中的技术问题当作研究的重心。传统的教学研究很少单独把技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对象,因此,技术主题在教学研究中不可能成为研究的重心。教学研究的技术转向意味着技术将成为教学研究的中心,技术问题成为了一切教学问题得以引出的那个问题。先前的教学研究逻辑认为教学的成功与否其关键在于教学实践是否符合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内在理路,因此只有当后者符合前者的时候教学实践才能成功,而技术作为教学的外部存在也必须符合教学理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种对技术的理解在当前的教学理论界是非常普遍的,特别是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失效时常常会听到的一句批评就是——技术没有符合理论的要求。斯内尔贝克也谈到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课程与教学应该驱动技术,技术不应该驱动课程与教学。”(赖格卢斯,2011,P827)并且说这话的往往并不是狂热的教学理论研究者,而是技术工作者。由此可见,实践要符合理论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如果认同这种观点就是把技术看死了,把技术仅仅看做是工具,没有看到技术的文化能力。实际上,教学中的技术虽然有遵循教学理论的必要,但是它同样有塑造教师与学生从而最终影响教学理论的能力,或者说在理论影响技术使用之前是技术塑造了理论。正如高文(2005)在《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中提到“高新技术自身正蕴含着需要我们去认识、去领悟的全新理念”,“技术的发展最令人激动的事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由它发起创立的新的思维类型及其对于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思考问题的方式的冲击”,也就是说技术能够创新理论、带来理论的变革。正是因为技术对理论的这种先在性,我们要把技术作为一切教学研究的中心,从技术中来推知教学发展的内在理路,这是我们提出技术转向的第一层意思。
其次,教学研究重心的转移意味着教学研究视角的转换,这最终将引起教学研究的范式改变。正如马克思(1995,P57)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前的教学研究主要以形成理论解释为最终目的,不可否认我们讲教学研究的技术转向也有形成理论的需求,但是技术作为一种实践中才能定型的东西也带来了新的方法论承诺——教学研究是具体情境中的研究而不是理论中的研究。或者我们从技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至少有这么两个角度,一个是静态的,另一个是动态的。静态地研究技术就是研究作为存在者的技术,一切都是现成的,这样研究的好处就在于可以用理论来把握,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解释世界”。动态地研究技术是研究技术的存在,它必然地要求在活的技术实践中来把握技术,一个手机到底是通讯工具还是暴力手段就看他是用于打电话的情景还是用于砸人的情景,同样当前广泛应用于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我们很难独断地说它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还是破坏教学的工具,只有在它发生作用,也就是“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才能客观地评价它的作用。所以教学研究的技术转向意味着教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这是我们对技术转向思考的第二个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转向的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如果它仅仅指教学研究转向对技术的关注,那么这种技术转向是太弱了,我们也没必要来提出这么个“技术转向”的词,因为实际上现在的教学研究已经非常关注技术问题了。我们的技术转向更加强调的是教学研究的技术性,即教学的本真如技术一样是在其发生作用的地方被展现出来的,而不是在现成的、已经过去的教学中提取出来的,这是一种对教学研究的信念。但是新的信念的建立还是要建立在技术成功运作的直观的基础上,我们对教学中技术应用过程的认识越深刻,那么对教学研究的技术性理解得越透彻。所以教学研究的技术转向首先是关注教学中的技术应用,其次就是把这种关注所形成的直观上升到对教学研究的信念,这两者是相互牵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