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跟asp.net没什么关系,不过课堂上有学生求,那就应求吧。

在一个网页中如何播放视频,我找了个最简单的,应该对声音的播放也是有效的,代码简单就不解释了。

<embed src="视频地址" width="700" height="582" allowFullScreen="true" />

使用的要求就是浏览器有相应的播放器。可以用来播放avi,flv等常见的视频与声音。

又是一个儿童节,最近木木还是有些变化的。

首先,回到家就会问一下我们要不要做点家务,或者我们临时叫他做点事情也很开心;

其次,虽然一样地不喜欢做作业,但是写的字开始好看起来了;

再次,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听三国。我原来也没看过这小说,现在一般翻着这个半文不白的小说,一边讲给他听,居然睡前故事点名就要听三国,读完这三国我估计语文水平要上一台阶。

昨天学院里面为庆祝六一搞了个活动,带他去的时候一开始他不是很高兴,因为要在一个空白的风筝上画东西,这美术一直不是他的特长,但是我给他介绍了那些写在小黑板上的游戏规则,他马上来劲了。一个早上在那里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参加各种游戏赚取游戏币,因为游戏币可以去买小礼品。赚了很多游戏币,碰到了同学熟人也很大方地分给别人使用。前些天他们学校里面搞跳蚤市场也是一样的,他带了40块钱去,结果大概自己才买了10块左右的东西,其他的要么是请客吃掉了,要么是帮别人买东西了。

昨天,一个毕业班的同学来跟我说,在收集老师们的临别留言,叫我也说几句。我想了下,写了如下句子:

做一个方正的技术人,于人有益,于己无害。

做一个好的技术人,心地纯洁,行为端正,做的事对别人有好处,又不用害怕自己的德行受损,何乐而不为呢?

用功能来替代结构分析,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因为用功能论,所以目的与手段不是问题,讲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事后的反思;

因为用功能论,所以这世界只有有用与没用两种东西,有用的就是技术,不管它是不是物质化的手段,还不管它是不是外在于人

杜威认为,技术就是对工具与技艺的探究,这里的探究是一种认知,是一种发现,是一种创造。

技术的关键是主动的生产性技能,并且只能在其运用的情境中才能称其为技术。

同学们在开发asp.net作品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要把一些文件上传到服务器上,但是这里的迷惑就是这些文件在服务器中是如何存在的?是在文件系统中还是在数据库?如果在文件系统中该如何提取?如果是在数据库中该如何存取?

我的建议是如果是小文件,而且数量有限可以放到数据库中,如果文件很大,同时数量非常多(随着系统的使用越来越多)还是存到文件系统中,然后把访问路径存到数据库中。

但是不管怎样,作为学习我们还是要学会这两种存取文件的方式。下面我们以用户头像文件为例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1.存放到文件系统中

这种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把头像文件上传到特定的文件夹中,同时把它的url相对路径存到数据库中就好了。代码如下

    if (fuAvart.FileContent != null)
    {
        //文件存取路径,存放在avart目录下以用户名命名的目录下
        string path = Server.MapPath("~/avart/" + HttpContext.Current.User.Identity.Name) + "\\";
        //图片的url相对路径
        string url = "~/avart/" + HttpContext.Current.User.Identity.Name + "/" + fuAvart.FileName;
        //如果路径不存在要先创建
        if (!Directory.Exists(path))
            Directory.CreateDirectory(path);
        //文件保存到相关路径下
        fuAvart.SaveAs(path + fuAvart.FileName);
        //把路径保存到数据库中
        string sql = "update users set avarturl='" + url + "' where username='" + HttpContext.Current.User.Identity.Name + "'";
        DataBase.RunSQL(sql);
        iAvart.ImageUrl = url;
    }

这种方式的提取也很简单,就是直接把图片的url值赋值给image控件就行了。一句话iAvart.ImageUrl = reader["avarturl"].ToString();

本部分数据库字段avarturl的类型为nvarchar(256)。

2.存放到数据库中

把图片存放到数据库中需要有一个image类型的字段,
在上传过程中,把图片文件转化成文件流,并把它作为sql命令的参数来执行

    if (fuAvart.FileContent != null)
    {
        string sql = "update users set avart=@avart where username=@username";
        SqlParameter[] prams = new SqlParameter[]{
            new SqlParameter("@avart",System.Data.SqlDbType.Image,fuAvart.FileBytes.Length),
            new SqlParameter("@username",System.Data.SqlDbType.VarChar,50)
        };
        prams[0].Value = fuAvart.FileBytes;
        prams[1].Value = HttpContext.Current.User.Identity.Name;
        DataBase.RunSQL(sql, prams);
        iAvart.ImageUrl = "avart.aspx";
    }

因为图片的显示需要一个新的页面,所以新创建一个文件avart.aspx,page_load中的代码如下: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username='" + HttpContext.Current.User.Identity.Name + "'";
    SqlDataReader reader = null;
    DataBase.RunSQL(sql, out reader);
    //设置页面缓冲输出
    Response.Buffer = true;
    //清除缓冲区中的所有内容
    Response.Clear();
    if (reader.Read() && reader["avart"] != DBNull.Value)
    {
        byte[] file = (byte[])reader["avart"];
        //把二进制字符串写入HTTP输出流
        Response.OutputStream.Write(file,0,file.Length); 
    }
    reader.Close();
    //向客户端发送所有缓冲的内容
    Response.Flush();
    ////将当前所有缓冲的输出发送到客户端,并停止该页的执行
    Response.End();

需要显示头像的地方 iAvart.ImageUrl = "avart.aspx";

本部分数据库字段avart,类型image

1.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基本上是为了回应休谟的彻底的怀疑论。休谟怀疑一切,甚至把科学的基础——因果性都给否认了,这就扰醒了康德“独断论的迷梦”。

康德首先把亚里士多德以来“观念符合对象”的观点颠倒了,他认为首先是“对象符合观念”,所以“观念也符合对象”了。但是对象如何来符合观念呢,他说人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有张认识之网去捕捉经验中的感觉、印象,这就是休谟所说的经验材料,然后把它组织成一个知识体系。

那么这个知识体系的可靠性如何?因为休谟是否定的,康德则认为这个是可靠的。康德承认这个知识体系不是对客观实在对象的真实反映,康德也认为这个是不可能的,在这点上他接受休谟的观点。但是他认为我们这个知识体系是关于观念的,或者说认识的对象是观念的,所以知识体系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不在于它是不是反映了客观对象,而在于它跟我们建立起来的对象与对象的观念是不是符合。这个对象的观念是显现给我们的,因而是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康德把它称作现象界。在现象界之外还存在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物自体世界。

康德的认识之网实际上就是说“人为自然界立法”,这也是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的由来,因为以前都是观念符合自然的,相当于人的认识逃离不了客观事物,但是现在是人的先天知识结构来建构关于对象的观念,于是对象要符合观念,不符合的一概进入不了知识体系。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里面要解决的最终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

所谓先天就是一件事情还没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着的,带有着某种必然性。

所谓综合判断就是谓词不包含在主词里面的判断,与它相对的就是谓词已经包含在主词里面的分析判断,按康德的说法分析判断是不生产新知识的,它主要是解释知识,把原来蕴藏在主词里面的知识明显地说出来,而综合判断则是生产知识的,它往往带出新知识。但是一般的综合判断都是后天的,你说“天是蓝的”虽然他说出了一种新的知识,但是它讲的是一种特殊性,因而不具必然性。而一切分析判断倒是先天的,都是必然的。后天的综合判断与先天的分析判断之间的矛盾正式当时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矛盾。而康德就是想调和这两者。

所以康德研究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想找到一种知识它既是综合判断,又具有必然性。

康德把因果性恢复了,他认为因果性是主观的,但是它具有普遍性,不是随意的。

康德的认识三部曲:感性、知性、理性。

感性:感受经验材料

知性:用概念范畴等加工感性的东西,以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统一。

理性:用先验的原理对知性进行加工,以获得一种超绝的普遍化。其结果就是整个经验世界的统一体,获得了整个世界的的绝对知识,也就是“自在之物”

3.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就是把特殊归结为普遍的能力。如果普遍的先知道然后来寻找特殊,这种判断力就叫做规定性的判断力,如果特殊的先知道以此来寻找普遍性的,这种判断力就叫做反思性的判断力。

反思的判断力包括审美的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

反思的判断力有个先验的原则,那就是这世界上存在的大量偶然现象也是有规律的,世界的多样性是先验地统一的。但是这个先验的原则不是为自然界立法,而是为反思的判断力自己立法。所以这里世界的多样性统一并不是说有一个确实存在的目的,而是说世界的“合目的性”

我们从一个审美对象身上我们完整地观照这个对象,而不从这个对象本身取出某种东西进行规定的判断,我们完整地把所有的感性的特质尽收眼底,全身心向它敞开,沉浸于其中,力图感受到某种主观中的普遍性的东西、人性化的东西。这就是反思的判断力。(P109)

审美判断力是按照情感能力的先验原则来判定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目的论判断力则不是什么特殊能力,它的作用如同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一样也是致力于理论认识,但针对着自然的某些特殊对象(如有机体),并且不是进行普遍规定而是对特殊原则进行反思,即不是纳入知性范畴(知性概念)而是按照自然的目的理念(理性概念)来评定。因此目的论判断力在起源上是出自审美判断力,但就其运用而言却属于哲学的理论部分,对它的批判就既不同于对知性的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又不同于对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后者只属于判断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批判。但由于审美判断力批判在一切其他批判中的核心位置,所以它是“一切哲学的入门”①。(P38)

当判断力以其自然合目的性概念使自然规律过渡到自由的最终目的成为可能的时,它就在知性的先天构成性原则(认识能力)和理性的先天构成性原则(欲求能力)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P39)

反思的判断力自己给自己立法。

最终目的:人的幸福,文化

人的幸福:最终目的的被动的质料。

文化:一个理性存在者一般地对于任意一种目的(因而在其自由中)都创造出他的适应性。但是这个分成两部分,一个是熟练技巧,另一个是科学与艺术。

自然界的最终目的:创造本身。不需要任何其他目的作为条件的目的。

因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一个因果链条,所以其最终就会追溯到知性及其根据,但这个根据是超自然的。这个超自然的东西在现实中就是“作为本体的人”,所以人成为了一切目的的最终目的。在《实用人类学》的前言中第一句话就讲到了“人是他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