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洪水

这些天看报道才知道宁波又洪水了,百年一遇。实际上作为沿海地区对洪水的报导并不敏感,因为在老家的时候基本上每年都有一两次,所以前些天看到同学拍的奉化海边的巨浪也没怎么觉得厉害。我知道海边风浪本来就很大的。

但是今天看了之后才发现,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厉害。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台风碰到过3次。

第一次大概是88年的“7·30”台风,当时还小,由于耳朵感染在奉化看医生,住在舅舅家,当时就知道雨很大,邻居的大小孩在院子里面电鱼,还觉得蛮好玩的,因为除了出去不方便,衣食无忧。后来出了个乌龙事情就是第二天积水退了,结果有人造谣上有的横山水库倒了,所以,家里当时3个小孩都跑去凤山脚下,在那里听一些大人们半信半疑地讨论,后来终于确定是谣言。但是也可见那次台风是很厉害的。所以,过了2、3天,我的耳朵也差不多好了,舅舅就想回老家看看外公外婆。当时不通车,两个人就一辆自行车,走一段,骑一段。30公里的路走了蛮久的,3个小时以上吧。一路上都是冲垮的路,刮倒的树。到了外婆家的时候发现溪边的房子都被冲走了,据说当晚有一对老年夫妻就住在里面的。实际上外婆家的溪可以叫江了,水面很宽的,即使上有已经有一个水库与水电站了。记得这个台风是因为对奉化人来说印象太深了,以后凡是有台风都会跟这个“7·30”台风来比较,当年我十岁。

第二次是92年的8月30日,我记得是初中开学的第一天上课,早上去学校还什么事都没有,课上到一半来通知了要停课。学生一听说不用上课都很开心,像我们住校的就马上跑去寝室骑自行车回家了。出校门是一座小桥,出来的时候这座桥还是很安全,等我们跑到寝室骑了车往家里赶的时候发现桥面过水了。这中间应该没多少时间的,因为从学校到住的地方因为没带雨具基本上是跑着过去的,估计一下10分钟最多,现在忘了到寝室后有没有相互等一下,记得当时跟同村的一个小伙伴ping一起回家的。看着汹涌的溪水我们骑的很快,因为过马站那里的桥的时候发现水已经很多了。到村口的时候,村口也已经有水了,接下去电影院前也是水,我家住在村里的差不多最高头了,过后水坑的时候我决定把自行车放奶奶家,然后从山脚下绕回家里,因为村里的主道都有蛮深的水了,而且很急,不知道是骑车累了还是怎么的,感觉在里面蹚水有点站立不住。到了家门口,门口的小溪水早就没过了路面,那水更急,拿脚在那里一试就不敢动了,赶紧撤回去。绕到家里的后门喊爸妈,他们说从隔壁家的后门进来吧。总算到家了,但是对家门口那湍急的洪水还是心有余悸。洪水后回学校,有同学没走的说寝室里都有很大的鱼游进来了。回想起来,对“7·30”的印象其实主要还是间接的,因为发水的时候没在外面,但是这次洪水的过程中,回家就相当于在跟洪水比速度,而且那个拿脚一试站立不稳的印象真是太深了。

第三次台风大概就是04年8月的那次,我去乐清上函授课,刚过去就有台风通知过来。前面有些老师一看不对就说要提前走了,即使去温州城里也好,但是我想想刚过来还没工作就住下吧,而且台风也不是没见过。总之,本来住满人的一个宾馆,到了晚上就只有10来个客人了,因为我刚到的时候只有1楼有房间,但是到了晚上老板来说住一楼不安全,叫我搬到高一点,忘了是3楼还是4楼,隔壁还有中文系的两个老师。那也晚上也是倾盆大雨,半夜里下去看看,庆幸自己搬上来了,一楼早就进水了,宾馆已经断电。第二天看到宾馆附近一片汪洋,很多轿车只露着个顶。那天出不来,宾馆里也没什么东西吃,最后供应方便面,还有大概是泡饭吧,没什么菜。我记得当时方便面是限量供应的,每个人最多两包,中文系的一个老师吃了两包还不够,我就给了他一包,反正我是不喜欢吃这个的。第三天,虽然宾馆门口的水还是过膝,但是看到街上有很多人在蹚水,我们打听了一下乐清城哪个宾馆地势比较高,后来听说乐清宾馆门前已经没什么水了,中午时分3个人蹚水去那边了。其实乐清宾馆也是一塌糊涂,不过好在出来方便了,吃饭有着落了,也就没什么担心了。现在想想,那天晚上看着水涨上来,心里就七上八下,万一这楼质量不好怎么办。这次印象深刻是没饭吃,虽然只有一天,其实第二天后也有很多人告诫在外面吃最好支持蔬菜,不能吃海鲜,所以台风过后吃是不方便的。

这次台风过后,3天没吃饭的大有人在,有老人、病人还有待产的孕妇,余姚城不知怎样了,想起高中同寝室的就有个余姚人,多年没联系了,还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