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匆匆

大概3、4岁的时候对死非常恐惧,觉得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好可怕啊,想着这个事有时候还会落泪。

小时候看一个电视剧,应该是《豪门内外》(一开始以为是《人在旅途》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是这片,大概86年播的),其中主题曲第一句就是“莫怨人生来去太匆匆”,那时候还小,但是也听得有点哀怨。

88年奶奶去世,居然没怎么想流泪,要知道我差不多是奶奶带大的,小时候我觉得初中能够毕业就差不多了,因为周围的邻居很多就是这样,甚至连小学都没读完,但是她说要考大学。后来阴差阳错的我居然还真读了大学,最后还在大学教书,这其中她的那些话到底有没有作用,至少我的理性告诉我是没作用的,因为高考前的2、3个月人家都在紧张地做题目,我却开始不读书了,因为对读大学我自己并不喜欢,在那时候甚至有点抗拒。但是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我还是去奶奶的坟前,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说落寞吧,那时候周围的树木还是茂盛的,这种感觉一直到后来结婚生子,带着老婆孩子去那里的时候都会有。总之,对一个小孩来说,最亲近的人去世本应该感到悲伤,但是当时我悲的感觉比较少。

也就是从88年开始,生死的问题已经不再困扰我了。但是经常会被浪费时间的罪恶感折磨,从小不是特别爱玩的人,但是一直都有的玩,那时候从小到大的暑假作业虽然不多,但是也有些本子要做,一个暑假下来,平时都不做作业的,基本上都到最后2、3天集中把作业做完。

工作的时候就更加了,工作以来一直都比较忙,没完没了的事情,但是也许是从小带来的玩性,不管多么忙,总会有时间闲一下,闲完了以后罪恶安驱使下又热情地工作了。

现在有点明白了,一个人不管怎么忙,该做的事情要做,该玩的也要玩。不能为了工作其他的什么都不顾。还好过去的那么多年,虽然一直很忙,但是整个人的状态没怎么下降,也许就是那种不自觉的玩性,让我在损失做事的效率的同时,却在心境上帮助了我。

朱自清的《匆匆》是非常焦虑的,那可能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我从小带来的平民意识,即使读了大学也没让我自我感觉是精英。作为一个小人物,你没那么金贵,努力做好自己,过好每一天,时间匆匆又奈我何呢?